提升健康認知治未病
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已成為威脅澳門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挑戰。針對近年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數量急升,通過提升居民認知、聯合社區力量、引入創新手段等防治工作很有必要。
衛生局表示,去年本澳糖尿病登記人數近四萬四千人,六年內患者增加四成五,近九成人由公營醫療機構跟進。面對人口老化、居民生活習慣等改變,當局貫徹《健康澳門藍圖》的資源下沉方針,本月推出“慢性病管理計劃”,將控制穩定的患者轉介至非牟利機構協同管理。近年當局亦持續引進新的診療儀器和藥物,提升治療效果。
慢性病併發風險高,可導致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臟衰竭、失明等嚴重併發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患者的風險尤高。不過正如當局強調糖尿病可防、可控,早年已推行“慢性病管理質量指標體系”。去年數據顯示,有三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率達標,反映只要居民提高警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完全能夠有效延緩病情進展,減少併發症,提升生活品質。
防治慢性病,首要在於提高居民對疾病的“知曉率”,除了鼓勵居民善用醫療券,主動管理健康,當局也需加強宣傳社區百多個自助健康檢查站的資訊,讓更多人可在社區內隨時監測血壓、體重等指標,及早發現風險。結合線上宣傳教育,推廣控煙限酒、均衡飲食、適量運動與壓力管理等健康生活模式。擴大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將健康意識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促使居民形成“未病先防”的積極態度。
防治糖尿病等慢性病,不能單靠政府或醫療機構,需全社會共同參與,提升居民健康認知。當局宜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針對長者、肥胖、家族史者等高風險群體開展精準宣導工作;鼓勵更多社團、企業、學校加入健康促進行列,擴大社區參與的力量;發展遠距醫療、引入數字化健康管理,讓患者更靈活地掌握自身病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發揮系統性管理的健康效益。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