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一直承擔中西文化雙向傳播職能
社科會:中國文化出海澳續擔重任
【本報消息】習近平主席昨在慶祝澳門回歸廿五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不少中華經典在澳門翻譯後傳到西方,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也有不少是經澳門而傳入中國內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澳門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
澳促中西文化互傳
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長楊開荊喜見習主席對澳門文化,尤其包括文獻遺產等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
她回顧歷史稱,澳門在十六世紀捲入航海發現和海上貿易的熱潮,拉開西學東漸、東學西傳文化交流的序幕。遠東第一所西式大學在澳門設立,羅明堅、利瑪竇等傳教士以澳門為基地進入內地開展活動。因而大量西方文獻在當時經由澳門流入中國內地,其中很多是科技書笈,涵蓋科學技術各個門類,包括數學、幾何、天文、地理、曆法、水利、測量、醫學、音樂等。這些典籍被有識之士翻譯和利用。傳教士是以通過介紹西洋學術,在尊重中國風俗禮法的前提下進入中國內地。
與此同時, 中華傳統典籍從澳門大量流入歐洲,當中有翻譯和介紹中國情況的著作,如四書、五經、民間信仰以及哲學經典等,使中國文化在歐洲得以廣泛傳播,也讓歐洲的人文學者認識到中國文化的高深博大,促成歐洲漢學研究熱。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伏爾泰、霍爾巴赫、魁奈等幾乎都沒有到過中國,但從這些經由澳門西傳的文獻中汲取中華文化思想和神韻,更推崇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以德治國的精神。
澳產不少重要典籍
進入十九世紀,澳門產生不少重要典籍,例如馬禮遜用五年時間在澳門編寫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外文詞典《英華詞典》;多明我會會士出版中國境內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 林則徐為讓國人“睜眼看世界”而創辦中國第一份譯刊《澳門新聞紙》;康有為、梁啟超為宣傳維新變法而創辦《知新報》,還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發表政見的重要陣地、澳門最早的中文報紙《鏡海叢報》等。
楊開荊稱,通過研究歷史,可見澳門一直承擔着中西文化雙向傳播的職能,更充分印證習主席對澳門歷史角色和貢獻的肯定。她認為,文獻既是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也是進行現代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橋樑。建議未來應從歷史文獻和文化的角度進一步研究澳門,更重要是繼續發揮澳門作為中國文化出海、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作用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