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東亞首個天主教教區
澳門天主教教區是近代東亞地區第一個天主教教區,至今仍然存續,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一五七六年一月二十三日頒佈諭令正式成立,標誌着天主教在東亞的系統化傳播。其傳播範圍不僅覆蓋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亦包括越南和東南亞諸島(菲律賓除外),成為歐洲傳教士向亞洲內陸輻射的樞紐。
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據居澳門,以澳門為貿易據點,並同步推進宗教傳播。一五六一年耶穌會會士巴來多神父抵澳建立首座教堂——天主之母堂(今聖安多尼堂)。一五七六年教區成立後,首任主教賈耐勞創辦仁慈堂、聖辣法厄爾醫院(俗稱“白馬行醫院”)和麻風病人收容所(即現在望德堂一帶)等,至一六四○年信徒達四萬人。葡萄牙王室通過與羅馬教廷合作,賦予教區行政與宗教雙重職能,使其成為東亞傳教網絡的行政中心。一九六一年,澳門天主教教區脫離葡萄牙殖民地果阿總主教管轄,轉由梵蒂岡直接管理,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祖國後未加入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仍直屬梵蒂岡管理。澳門教區現任主教為李斌生,由第二百六十六任教宗方濟各於二○一六年一月十六日委任,主教座堂為聖母聖誕堂。
四百多年,澳門教區轄下各地區教務日趨活躍,相繼自立,先後成立一百多個獨立教區。截至二○二三年,僅澳門本埠就擁有九個堂區,其中,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玫瑰聖母堂(板樟堂)、聖奧斯定教堂(龍鬚廟),歷史均在三百年以上;教育機構二十八間,如聖若瑟教區中學,構成澳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包括明愛在內數量眾多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此外,有社會傳播、出版事業及牧靈服務等機構。教區內現有聖職人員及修生約七十人,修女約一百三十人,教友約三萬人。
澳門天主教教區以澳門為基地,推動中西宗教、教育及社會福利體系的交融。明清時期為中國內地輸送傳教士(如利瑪竇),促進天主教本土化,並間接推動西學東漸。聖方濟各 · 沙勿略主張尊重東方禮儀,開創“文化適應”策略,成為全球傳教範式。通過教育和社會服務,塑造澳門社會公益體系的雛形。三大古教堂(望德聖母堂、聖安多尼堂、聖老楞佐堂)與媽閣廟共處,宗教節日(如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與中式廟宇並存,助力澳門塑造“中西合璧”的獨特城市氣質。
東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