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鴴
說起蒙古,必然會想起其威名遠播、驍勇善戰的開國首領成吉思汗,當然還有在草原上一座座迷人的蒙古包及令人垂涎欲滴的烤肉。同樣在澳門也有一種以“蒙古”開頭命名的鴴鳥,但牠不似其“大汗”那麼高大威猛,反而以嬌小玲瓏著稱,牠就是今期的主角“蒙古沙鴴”。
蒙古沙鴴(Siberian Sand Plover)是鴴形目中鴴科的鳥類,體長約十八至二十厘米,屬小型鴴科鳥類。其雌雄體色相似,但繁殖羽時就有區別。雄鳥繁殖羽時頭頂至後頸呈棕褐色,額頭白色,額上部呈淡紅褐色,有明顯的黑色過眼線,並延伸至耳羽。最明顯特徵是胸部有一條寬闊的栗紅色横斑,上緣鑲有黑色線分隔,與白色喉部形成強烈對比,此橫斑一直延伸至後頸,整個頭頸除額臉外,就像罩着一個栗紅色的金鐘罩般。下胸、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其上背部整體呈灰褐色,羽緣略帶淡色,飛行時可見白色翼帶。嘴短呈黑色,腳暗灰綠色。雌鳥似雄鳥,但栗紅色胸帶較窄且顏色較淡,整體不如雄鳥般鮮明。非繁殖羽時栗紅色胸帶消失,過眼線變淡,整體呈灰褐色,頭頂和背部顏色較均勻。
蒙古沙鴴在蒙古有繁殖記錄,但只是其中一個繁殖地,牠更多是分佈在西伯利亞東部內陸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一帶,並非蒙古獨有,冬季則南遷至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喜棲息於海邊沙灘、河口、水田、鹽田;繁殖季即見於內陸高原的河流、沼澤、湖泊、沙灘、戈壁和草原等。主要以昆蟲(甲蟲、螞蟻)、軟體動物、小型蝦蟹及沙蠶為食。也是以典型的鴴科跑停式覓食,快速奔跑數步後突然停下啄食,也會用腳輕踏地面驚擾獵物。
蒙古沙鴴在本澳主要以春秋兩季的過境遷徒鳥為主,以春季過境為多。多出現在路環西堤生態保護二區(下圖正是攝於此)、九澳三聖灘及氹仔北安堆填區灘塗。喜與上次提及的主角鐵嘴沙鴴混群覓食,由於此兩種鴴外貌非常近似,只能以嘴及體型的大小作分辨,拍攝時不要細分,回來後再用電腦放大辨識,稍細的就是蒙古沙鴴。
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