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澳門文學作品選》《澳門演藝評論選》總序

吳志良


兩部新書將於十二月五日下午六 時半,假塔石體育館“秋季書香文 化節”會場舉行發行儀式。

    《澳門文學作品選》《澳門演藝評論選》總序

    澳門文學是中華文化園地中一株獨具風姿的嘉卉。它根植於嶺南文化的沃土,沐浴着南海之濱的風雲,更在四百餘年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中,孕育出兼收並蓄、和而不同的氣韻。《澳門文學作品選》自啟動編纂至今已十五載,這部年度選本與“澳門文學叢書”等系列出版物共同構築了澳門文學的展示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們通過系統性的文化積累,為澳門文學建立起完整的傳承體系,讓散落的文學明珠得以串聯成鏈,使瞬間的創作靈感轉化為永恆的文化資產。

    一、年度選本的文化積累價值

    文化的發展需要積澱,而文學的傳承依賴載體。年度文學作品選的持續出版,正是澳門文脈得以延續的重要保障。十五年來,通過每年度對小說、散文、新詩與舊體詩詞、文學評論的系統整理,我們不僅保存了兩千餘篇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構建了澳門文學的發展譜系。這些選本猶如文化年輪,真實記錄着澳門文學從萌芽到茁壯的成長軌跡。每一部選本都是一面時代的鏡子,映照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與市民心聲,共同編織成一部生動而深刻的澳門心靈史。

    在知識更新加速的今天,年度選本的出版則承擔着“文化篩濾”的重要功能。它從浩如煙海的發表作品中遴選精品,既為當代讀者提供閱讀指南,也為後世研究者保存時代樣本。特別是在澳門這樣文化資源相對有限的城市,這種年復一年的文學積累,實質上是在為城市建造一座“精神基因庫”,讓每一代人的情感體驗與思想成果都不至於隨風而逝。這些選本不僅記錄了文學的演進,更見證了語言的變化、審美的轉型、社會的演進和思想的革新,成為研究澳門社會文化生態的第一手資料。

    二、出版工程對文學形象的塑造

    “澳門文學叢書”與年度選本的配合,形成了點面結合的出版體系。叢書深入挖掘個體作家的創作世界,選本則橫向展現每個時期的整體風貌。這種立體化的出版策略,使澳門文學擺脫了以往零散、模糊的形象,呈現出清晰可辨的輪廓與豐富多元的內涵。通過這種系統性的整理與展示,澳門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話語體系和審美標準,在大中華文學圈中確立了獨特的位置。

    通過持續十五年的系統編纂,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澳門文學主題的演變:從早期對身份認同的探索,到對城市變遷的記錄,再到對灣區建設的呼應。這種脈絡的清晰化,不僅提升了澳門文學在本地的認知度,也增強了其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文學格局中的能見度。每一部選本都是澳門文學地圖上的一塊拼圖,共同構成了澳門文化的完整畫像。更重要的是,這種系統的文獻整理為澳門文學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學者們能夠基於完整的文本資料開展深入研究,從而推動澳門文學研究的理論化和體系化。

    三、中西文明互鑒的文學實踐

    作為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最持久的港口,澳門自十六世紀中葉起便成為文明對話的橋樑。這種獨特的歷史際遇,賦予澳門文學先天的跨文化基因。在歷代文學創作中,我們能看到作者們以獨特的視角,在中華文化與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尋找對話的密碼。從早期土生文學的中葡雙語創作,到當代作家對多元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澳門文學始終保持着開放包容的品格,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生動例證。

    如今,新一代作家更以自覺的文化意識,將多元文化的敘事技巧、抒情傳統與身份思考熔於一爐,形成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年度選本通過持續收錄這類作品,不僅保存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學證據,更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塑造着澳門文化的獨特品格。這種文化積累,為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學者提供了珍貴案例,也為理解人類文明互鑒提供了澳門方案。在這些作品中,我們既能看到中國傳統的抒情意境,又能讀到西方現代的表現手法,這種創新性的融合不僅豐富了澳門文學的表現形式,也為華文文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文學在灣區建設中的文化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澳門要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這一國家戰略中,文學積累發揮着基礎性作用。年度選本通過持續整理本地的創作成果,為澳門參與灣區文化建設提供了扎實的內容支撐。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藝術地反映了澳門社會的發展歷程,更以獨特的方式參與塑造着灣區共同的文化認同,為構建“人文灣區”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我們注意到,隨着灣區融合的深入,選本中反映灣區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這些創作既體現了澳門作家的視野拓展,也展現了文學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把握。通過年度選本的持續出版,這些散落的時代記錄被系統保存,成為未來研究灣區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這種積累,看似默默無聞,實則為文化灣區的建設奠定着堅實基礎。與此同時,澳門文學選本與灣區其他城市的文學出版物相互呼應,形成對話,共同構建着灣區文學的整體景觀,為灣區居民提供共同的精神家園。

    五、文化積累對新生代的滋養

    文學的傳統需要世代傳承,而傳承離不開文本的持續流通。年度選本的長期出版,為文學新生代提供了最直接的學習範本。年輕作者通過閱讀歷年選本,能夠準確把握澳門文學的創作水平與發展脈絡,在傳承中尋求創新。這種持續的文化積澱,猶如為文學新人鋪設的階梯,讓他們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更遠的文學風景,避免創作的盲目性,縮短探索的歷程。

    更重要的是,這種持續的文化積累為澳門建立了完整的文學評價體系。年輕作者的作品一旦入選,就意味着獲得了本地文學界的認可,這種激勵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同時,選本也成為外界了解澳門文學新銳的重要窗口,許多青年作者正是通過這個平台走向更廣闊的文學天地。此外,歷年選本的連續出版,使得文學教育有了豐富的本土教材,讓澳門的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本土作品培養文學興趣,這為澳門文學的長遠發展儲備了後備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選本中年輕作者的比例持續上升,作品質量不斷提高,這充分證明了文化積累對文學新血的滋養作用。

    六、數字時代的文學傳承新路徑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文學積累的形式與方法也面臨着革新。我們在堅持紙質出版的同時,也開始探索文學選本的數字化生存。通過建立電子文獻庫、開發移動閱讀應用等方式,讓澳門文學作品突破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讀者群體。這種創新不僅拓展了文學傳播的邊界,也使文化積累工作本身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數字技術的運用,讓我們能夠以更立體的方式呈現文學作品,通過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為傳統文本注入新的闡釋維度。

    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思考如何通過數字手段增強選本的互動性與開放性。未來的文學選本或許將不再僅僅是靜態的文本集合,而可能發展成為連接作者、讀者、研究者的動態平台。這種轉變將使文化積累從單向的保存轉變為多維的共建,讓更多人參與到澳門文學的建構過程中來。當然,在這條創新之路上,我們始終銘記文化積累的核心使命——保存真理、傳承智慧、啟迪民心。技術只是手段,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是我們永恆的追求。

    結    語

    《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和《二〇二一至二〇二四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的出版,不僅是對過去兩年文學創作的總結,更是澳門文化積累工程的重要一環。它與其他文學出版項目共同構成的文化建設體系,正在逐步夯實澳門的文化根基,提升城市的文化自信。這部選本既延續了過往十五部選本的薪火,又以新的內容豐富了澳門文學的內涵,體現了文化積累工作中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

    文化積累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事業,它不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求潤物無聲的滋養。我們相信,通過年復一年的堅持,澳門文學必將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河,在中華文化的宏大樂章中奏響獨具韻味的澳門音符。這部選本,既是這一過程的見證,也是推動這一進程的動力。讓我們以文載道,以字傳心,共同書寫澳門文學更加輝煌的明天,讓蓮花寶地的文學之花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吳志良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