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山上祭希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秋風中立於延安寶塔山上,仰望摘星樓,心中默唸着范仲淹的詞《漁家傲 · 秋思》,思緒萬千,浮想聯翩。
范仲淹,字希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揚千古,而他在延州(今延安)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康定元年(一○四○年),西夏大軍圍困延州,前任守將兵敗,陝甘邊境人心惶惶。五十二歲的范仲淹主動請纓,以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的身份赴任,到任後立即推行“分兵制”:將守軍編為六隊,每隊三千人,讓將領輪流帶兵操練、戍邊;並親自督查訓練,令軍隊戰鬥力驟然飆升。西夏人驚呼“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再也不敢輕易冒犯。
為抵禦西夏騎兵,范仲淹沿延州邊境修築了十二座堡壘,其中青澗城和細腰城最為關鍵。青澗城選在交通要道,既控扼敵軍通路,又能開墾造地;他組織士兵與百姓屯田,實現“駐軍自給”,讓流離的羌漢百姓重返家園,史載“相踵歸業”。
這些堡壘像釘子一樣紮在黃土高原上,形成縱深防禦網,安全守住了北宋的西北門戶。除了堅固的軍事防禦,范仲淹亦善用“攻心為上”謀略。他深知延州是漢、羌等民族雜居之地,民族矛盾乃邊疆動盪根源,他親自走訪羌人部落,以“誠信”相待,與羌人首領歃血為盟,承諾“朝廷撫汝,甚厚,汝等勿妄動”。羌人部落深受感動,紛紛歸附,甚至主動為北宋軍隊傳遞情報、守衛邊疆。這段“恩威並施安邊疆”的故事,至今仍在延安民間流傳。
穿越時空,遙想當年深秋之夜的延州城頭,范仲淹獨自佇立,凝視烽火台與邊關夜色,將戍邊艱辛與報國決心化作膾炙人口之名篇《漁家傲 · 秋思》,詞中“孤城”正是延州,字裡行間沒有文人哀怨,只有武將擔當,成為後世銘記他戍邊歲月的經典。
今天的摘星樓,原名望寇台,是范仲淹鎮守延州時,在寶塔山最高處所修建的軍事防禦設施。站在台上,東、南、北三川地勢盡收眼底,周圍群山也一覽無遺,有利於觀察敵情和指揮作戰。又因台上的瞭望設施位於周圍群山最高處,地勢高懸,逼近星辰,似伸手可摘,故又稱“摘星樓”。這組建築明弘治年間被廢棄,清代又利用該台基另建有魁星閣,惜現已失存。如今的摘星樓,是一九八七年在原址重修的。
整頓軍隊,加強紀律;組織建設,自力更生;統一戰線,團結民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及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用行動賡續范仲淹的民族魂,打敗日本侵略者,繼而東渡黃河,進駐西柏坡,勝利接收北平,建立新中國。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寶塔山上祭希文,延河水畔讀秋思。不忘來時路,方知何處行。延安精神代代傳,中華復興定如願。
脫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