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繪製特色鮮明的藍圖
一、引言──人才是第一資源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與此相應,近十多年來,大學的建設加速向着高質量、高水平的目標邁進,尤其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區域,都在大力引進國內外名校,倡導和推動各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就在澳門近旁的廣州、深圳,短短幾年內,不僅原有的985和211大學不斷擴容增值,而且從香港引進創辦了幾所新型的、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高等技術教育有了長足發展。
去年十二月,習主席視察澳門時,對科大師生員工提出,“看到澳門教育興旺,大家朝氣蓬勃、充滿自信,我感到很高興。要始終從戰略高度重視教育,緊緊圍繞國家和澳門發展的需求佈局學科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在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本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揚優勢、增動能、謀長遠,開展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投資200億澳門元,建設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下稱“大學城”),位列四大工程之首,彰顯澳門政府對人才資源的高度重視。
在謀劃實施大學城的重大工程中,必須深入調研論證和廣泛聽取各界意見,繪製一幅具有澳門特色的鮮明藍圖,才能確保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高水平國際學府。
二、建設大學城藍圖的“底色”是推動澳門高等教育“質”的提升
澳門特區成立廿五周年以來,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基本解決了澳門高等教育普及化問題。面對建設大學城的新發展機遇,必須摒棄把大學城的建設視作澳門高校向橫琴的簡單“延伸”、“擴容”,必須把數量上的優勢轉化為大學創新能力、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從“教育興澳”的戰略高度,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總結審視澳門高等教育的現狀,學習吸收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理念,進一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辦學模式、育人方式、管理體制、保障體制的改革。
澳門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也是着力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最重要的發力點之一。澳門高教“質”的提升,應充分體現在大學城建設的藍圖中,要突出產教融合和科技賦能,並在特區政府引領下,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創建一個有利人才成長和創新發展相結合的生態和組織機制,開拓創新,全力培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結合科技革命和產學變革的規律,加快和強化與澳門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相關重要學科的設置,培養澳門新一代大學生。隨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新一輪科技創新正在蓬勃開展,大學城的建設肩負着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重任。
三、大學城的“本色”是彰顯“大學者乃大師而非大廈”,理應成為大灣區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澳門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初始階段,更多注重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而在學科的內涵佈局及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着力不夠,與大灣區主要中心城市,諸如香港、廣州、深圳等地相比,總體上有差距。對此,本屆政府的施政報告特別強調要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交流和國際化,持續推動澳門高校加強及深化與國際組織的聯動與協作,通過國際化辦學,將大學城打造成國際教育示範區和國際科創示範區。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國際化是高水平、高質量的同義詞,新建大學城的目標就是具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創新性的科技成果和高質量的人才產出。達成此目標的關鍵,在於大學城能否成為大灣區國際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之一,能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當今國內外人才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只有努力奮進才能取得成功。
澳門繪製大學城的藍圖,要善於學習國內外最新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近在咫尺的香港、交通便捷的新加坡與內地一些985、211大學,以及幾所近十年來快速崛起的新大學,都有可供澳門建設國際教育(大學)城借鑒的經驗。尤其是他們的辦學理念及實踐過程,值得澳門政府盡快組織大學管理層和專家學者收集分析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對大學城的建設至關重要,成立跨界專責領導小組,統籌大學城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制定專用於大學城的人才引進政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引進一流人才,組建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大學城建設的重中之重。
四、大學城的建設,要在澳門高等教育已有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思維,抓準“特色”,助力打造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亮點。
作為一個成功建設的大學城,必須要有鮮明的澳門特色:應該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成為澳門高等教育新發展的耀眼亮點。筆者提出如下三個努力方向和目標:
1.聚力攻堅,在兩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共同平台上,實現“質”的飛躍,建設一個世界量級的卓越實驗室,培育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關鍵貢獻。這是一個生命科學、現代生物技術、材料科學、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與中醫藥大健康領域進行深度交叉融合的頂尖創新實驗室,期盼它能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過程中,產生原創性、顛覆性的科學發現和科技成果。
2.大學城要高度關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中賦予澳門高校的重任:“高標準建設產學研示範基地”,把它置於大學城建設藍圖中的重要位置,充分發揮它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及建設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地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產教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無縫對接。
3.融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文化基地的內涵,與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的工程相呼應,並把這個概念延伸、拓寬到深合區、大灣區。在整合更大範圍文化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高水平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旅遊產業。澳門好幾所高校設有旅遊及酒店管理的學科,尤其是旅遊大學,辦學歷史長,國際影響大。大學城應未雨綢繆,早做規劃早啟動,組織本澳相關學校,並邀請國外名校,在大學城共建高水平的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研究,為助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旅遊產業高端人才作出貢獻。
五、要精心設計實施大學城藍圖的中長期規劃
精心設計大學城建設的中長期規劃,是確保大學城成功的開局之舉。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澳門高校首階段在橫琴合作區的延伸辦學將以澳門大學先行。待澳門大學取得階段性進展後,將進一步規劃和推動具條件的其他澳門公立院校及私立院校延伸辦學。”上屆政府去年就批准了澳大在橫琴延伸辦學,開始着手制訂延伸辦學的規劃。目前規劃設計已經完成,預計今年動工興建。由澳大延伸校區先行,對加速大學城總體建設無疑十分有益。大學城的建設作為本屆政府在深入科學論證和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基礎上,謀劃推出的具有標誌性的重大工程項目,不僅應把澳大橫琴校區原定規劃妥善、合理地融入其中,更應該擁有一個深思熟慮的中長期規劃。
毫無疑問,規劃的着力點在於以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為引領,實現澳門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鑒此,澳門的高等院校能否向橫琴延伸,主管部門審核的要義在於該校進入大學城的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必須明確其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性和能否擴大國際交流空間,在建設國際化師資團隊、開展國際化學術活動,吸引國外留學生等諸方面均要有所突破。
規劃還應充分考慮大學城公共設施的共用性,諸如圖書館、運動場、各類文體設施、多功能廳、餐廳、宿舍等,可將面積不會太大的大學城視為單所規模宏大的大學校園……
這些都應在建設大學城的總體方案中,認真規劃,三思而後行。
六、結束語──以習主席的“三點期許”引領大學城的建設
近兩年國際高校排名榜上,北京大學高居全球大學二十強,這與它在辦學理念、學科建設一系列的科教改革息息相關。其中,二○二○年九月成立的未來技術學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的建設抓住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國家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培養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搶抓未來科技發展先機,承載歷史賦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扎實推進新學科的建設,加強面向未來的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攻關。學院高屋建瓴,凝練學科方向,加強隊伍建設,創新教學體系,推動國家大設施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等多方面謀篇佈局,取得了可喜進展,成為傳統綜合性大學成功發展工程技術學科的典範。
建設大學城,就要“登高望遠”,擴大眼界,認真學習借鑒一流大學不斷向上的成功典範。“法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
建設大學城,還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開放,以更有力的政策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彙聚橫琴。成功構建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大學城才能擁有一支卓越的師資隊伍。
建設大學城,更要“銳意進取”。大學城是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工程,只有在政府引領下凝聚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支持,經全體高等教育界人士務實奮進,才能早日建成這座豐碑。
澳門科技大學 許敖敖